
Problem Solving Essential

- 本次臺大管顧社有幸邀請到現任 MBB Project Manager 的 Frankie Huang 來為我們進行分享。Frankie 在頂尖顧問公司累積六年經驗,以管顧產業及其解決問題思維開展,強調顧問工作的核心價值不在於行業詞彙或既有框架,而在於一套貫穿始終的思考心法,以及將複雜問題結構化並提供客製化洞見的能力。

💡 本篇社課紀實 3 Key Takeaways
❶ 心法優先於框架:解題的價值在於抓住問題本質與決策門檻;80/20、SMART或各式矩陣等思考框架都是輔助,關鍵在於何時、為何使用,以及是否能讓團隊聚焦。
❷ 跳脫框架、動態調整: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解,應依專案目標與限制設計專屬拆解框架與量化指標,並在資訊更新或條件改變時持續迭代、與利害關係人反覆對齊。
❸ 把混亂變成可執行:面對複雜議題時,先結構化,再排優先順序(影響力×可行性),收斂出明確的下一步與資源配置,讓客戶看得見方向並願意跟進。
一、顧問服務類型
首先,Frankie 舉出三種親身經歷過的專案類型向社員介紹顧問服務內容:
1. 策略(Strategy)
這類專案涉及新產品或新服務的市場進入策略,也包含公司內部的組織流程調整、目標設定,涵蓋方向上的策略定位和實質的數字目標制定。
2. 盡職調查(Due Diligence, DD)
盡職調查通常涉及買家或賣家(如企業或私募股權基金)在決定是否投資或收購標的物時所需進行的研究。顧問會研究標的物具體的商業環境、產品技術發展,並與財務人員合作,將結果換算成價值,最終決定是否適合購買。
3. 轉型與導入(Transformation & Implementation)
此類專案規模可大可小,最大範圍可能橫跨企業多個面向:由核心的財務、內控,延伸至對外的業務組織,以及內部的研發與支援單位。其關鍵在於顧問與客戶的深度綁定:不只設計藍圖,還負責導入與落地,包括變革路線圖規劃、流程與系統上線、培訓與能力建置和KPI 與成效追蹤等等,並持續督導執行、檢視成果與調整優化,因此服務週期通常較長。
然而,Frankie 也指出不同公司可能因服務形式與專案範圍而採用其他劃分方式,且雖然專案在方向上可被歸類,但並無嚴格界線,關鍵仍然在於理解問題的本質為何。
二、顧問思維的核心啟發
Frankie 強調,真正的解決問題能力並非來自於死記硬背的框架,而是來自於對問題本質的深刻理解,並分享了以下觀點:
1. 掌握心法與思維模式
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於其心法和思考的方式,而 80/20、SMART 和各式矩陣都只是輔助,關鍵在於何時、為何使用,以及是否能幫助團隊聚焦到真正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上。
2. 客製化解題方案
每個客戶、每種情境、每個專案的問題都是獨特的,有不同的目標與限制。因此,不存在一體適用的解題方法,而是在過程中與利害關係人反覆對齊、在資訊更新或條件改變時不斷迭代。
3. 領域知識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
Frankie 指出,即使不具備濃厚的商業領域知識,解題仍可以非常突出,關鍵在於去感受問題真正的痛點,在客戶將混亂、複雜,甚至涉及多部門的議題拋出時,能夠將其概括整理,並在短時間內指出接下來要往哪個方向推進,來獲得客戶認可、展現專業權威。
三、解決問題的心法與流程
解決問題的過程並非一個線性步驟,而是一個持續循環、不斷回頭檢視的過程。核心精髓在於將錯綜複雜的問題有條理地梳理,按重要順序區分議題,並掌握產生洞見的關鍵領域。

這個流程主要包含三個活動類別:
1. 定義問題
重要性: 定義好問題是所有步驟中最重要的事情。如果問題沒有定義清楚,團隊討論容易迷失焦點而徒勞無功。
關鍵提問: 當討論陷入停滯或方向鬆散時,必須停下來釐清:「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?」這能節省大量的討論時間,保持前進方向正確。
SMART 原則: 問題描述應遵循 SMART 原則,確保其具體 (Specific)、可衡量 (Measurable)、以行動為導向 (Action-oriented)、相關 (Relevant) 和有時效性 (Time-effective/Time-bound)。
具備共識: 好的問題描述必須足夠清晰,讓所有人在討論時能達成一定的共識。
2. 拆分議題
意義: 在定義問題後,開始展開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,即拆分議題。
議題樹 (Issue Tree) 與 MECE: 議題拆解的關鍵心法是議題樹,它需要遵循 MECE(Mutually Exclusive,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的原則。這棵樹應當涵蓋所有需要考量的面向。
避免「沒有才華」的答案: 簡單羅列框架(如收益、成本、變動/固定成本)是沒有洞見的。這種答案只是將事實丟在客戶面前,無法幫助其判斷方向。
洞見深度: 成功的解題答案必須能夠深入解釋其與客戶本人的關係,並能夠讓聽者清楚了解接下來具體的行動方向。
3. 確立優先順序
刪減方向: 當有了許多有才華的解題方向時,需要根據不同的限制條件、客戶特色或產業趨勢,刪減並將精力專注於少數關鍵事物上。
80/20 原則: 雖然常被使用,但 Frankie 也補充道 80/20 不是偷懶的藉口,不能因此忽略可能未探究到的方向。
影響矩陣 (Impact Matrix): 這是一個用於排序優先級的工具,通常衡量影響力(X 軸,低到高)和可行性(Y 軸,低到高)。
可行性評估: 考量所需的時間、資源、組織的意願和執行風險。
影響力評估: 考量帶來的效益,如份額、營收或合作關係等影響。

決定重點: 影響力高且可行性高的,是無怨無悔的東西,應直接執行;影響力高但可行性低的,則需要策略性溝通及規劃。
持續聚焦: 在優先排序的過程中,如果討論變得鬆散,也可能需要重新回到「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」的提問,以確保焦點集中。
Frankie 精彩的分享帶我們從「題目的本質」出發,走到「如何把零散資訊結構化並做出取捨」。與其背框架,不如練習在討論失焦時拉回核心問題、在資訊不完整時先做可檢驗的拆解、在資源有限時用影響力與可行性做排序。對同學而言,這不只是顧問方法論,也是之後在專案或面試中最實用的能力之一!